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依类象形、形声相益,始谓之文字。孔子曰:“谁能出不由户?”扬雄曰:“孰有书不由笔?”茍非书,则天地之心,形声之发,又何由而出?是故知笔、墨、纸、砚皆有大功于世也。
我们人类的祖先从什么时候开始使用笔?最早的笔是什么样子?一这些间题回答起来,似乎不像想象当中那么简单,恐怕一两句话谁也说不清楚。但是有一点似乎可以肯定,人类最早的“笔”恐怕就是手指,因为那时人类还没有学会使用生产工具。但从笔是人们用来书写的工具的意义来讲,手指又不具有“笔”的性质。那么,笔的产生一定又是在人类学会使用或创造生产工具之后。
“文官持笔安天下,武将提刀定太平。”这是说书人常用的两句开场白。文和武,笔与刀,在人们的心目中常常是对立的两个概念,是完全不相干的两种事物。殊不知刀与笔不仅关系密切,而且刀乃是笔的奔祖。
上古时代,随着文字的产生和广泛运用,人们开始用削尖的竹木或锥尖、刀锋在粘土片或泥砖、石头上、甲骨上、竹简木片写字记事。这时所用的这些竹木、金属尖锐器,均属于刀的范围,这就是笔的雏形。
这一点,从现代汉语的一些词汇中还可以看出一些端倪。人们常把用文字材料坑害别人的人,称之为“刀笔邪神”,“邪神”即邪恶的人。这里的“刀”,就是指远古时代最原始的笔。
不过,远古时代的文字,从严格意义上来讲,不是写上去的,而是刻上去的,所以很不方便。渐渐地人们发现,文字还可以写在树叶、“树皮、绢帛一类质地较为柔软的东西上面。于是,就有人试着用竹条蘸着油漆或用墨土和成的汁在树叶、树皮、绢帛上写字。这种用来写字的竹条,后人称之为“竹笔”。
从“笔”的繁体字形来看,也证明了这一点。繁体的笔字写作“笨”,是由“竹”字和“聿”字组成的。“聿”,也就是笔的意思。
我们中国人常说的笔,实际上指的就是毛笔。那么,毛笔究竟是怎样发明的呢?历史上传说秦始皇手下的大将蒙恬发明制造了毛笔。传说归传说,充其量,蒙恬只不过是对毛笔做了些改良工作而已。因为据对出土文物的考证,在蒙恬以前数百年前的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了毛笔。
安徽省博物藏出土 秦笔、战国笔
一种极大的可能是:古人在用竹笔写字的过程中,有时竹条修得不整齐,尖端带有竹丝、竹蒂,参差不齐,像个小扫帚或小拖把。因此写出来的字,在写勾、折、拐等笔画时不再那么僵硬。由此而受到启发,再写字时有意让竹笔的笔端多留些丝、蒂,甚至干脆放上一撮兽毛,于是便发明了毛笔。从此,毛笔便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成为我国人民书写绘画的独特工具,而雄居“文房四宝”之首。
在我们的祖先使用刀具刻字的时候,聪明的古埃及人便学会了怎样制作蘸水笔.他们在芦苇丛中采集芦苇管,然后把这些芦苇管埋在畜粪堆里。几个月后,再把芦苇管刨出来。这时芦苇管已变得异常光滑。然后加热洪干,把一端削尖,便成为一支很“讲究”的蔽永笔了。
芦苇笔发源于古埃及,后传至希腊,又传到东方各国及欧洲。在这个广大的地城内,声苇笔使用的时间长达三、四干年之久。开罗和亚历山大港当时都有出冉这种笔的著名市场。
芦苇笔的弱点主要是太粗笨,不雅致,另外就是书写不太流利。大约到了公元500年左右,古埃及人又发明制作出羽毛笔。他们从家鹅或天鹅的翅膀上拔下羽毛,每只鹅只能拔取10至12根符合制笔要求的羽茎。然后把羽茎埋在热沙里,待枯在羽茎上的皮肉干燥了,取出将其刮去,最后再浸人沸腾的明矾水中。这样处理过的羽茎便可以出售了。顾客买去以后,用刀把羽茎的尖端俐尖后,再切开一条小缝便可以使用了。但是鹅毛笔也并不是完典无缺,这种笔用久了,被磨秃的笔尖必须加工修整,这本身愈味着许多不便。
十八世纪以来,人类先后发明了金属蘸水笔、铅笔、钢笔、圆珠笔等现代书写工具,才使笔的世界和家族皇现出多彩缤纷、子孙满堂的景象。
毛笔,作为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创造发明的一种独特的书写工具,已有2000多年的悠久历史了。在这2000年中,它历尽抢桑,并不断发展完善,成为与我国传统的书法与绘画艺术共始终的手工艺品。
现有最早的毛笔实物,是1957年在河南信阳战国时期的楚墓中出土的一支毛笔,笔毫用绳系在竹杆上,笔头套在竹管内。整支笔装入另一根竹管内。 1975年,在湖北省云梦睡虎地,一座秦始皇三十年(公元前217年)的古墓里,出七了3支竹杆毛笔。这种笔,是将杆的一端镂空后,装人笔毛,套笔的竹管中部的两侧都有小孔,以便取用。这比战国时的笔从外观上看,要好看多了。
汉代的笔与秦代相比,相差不多,但笔杆稍长一些,都不少于20厘米,而且尾部都削得尖尖。这是因为,汉代官员到朝廷上奏事,常将未曾用过的笔的尾端插在头发里。这时的毛笔,所用的毫毛,以兔毛为主,比秦代的鹿毛和羊毛要好得多了。
到了唐宋时代,书法艺术达到了一个高峰。唐宋的笔无论是选料还是制作都比较精良了。唐代的毛笔笔锋硬而短,儿乎成为三角形。这是因为唐朝和唐朝以前,桌椅还不很普及,写字的人要跪坐在席子上,在矮小的几案.上书写,必须悬起臂肘,长而软的笔锋不好运力。宋代以后,人们写字才伏在桌子上,所以笔锋便发展为软而长丫。当时,以宣州(今安徽立城)所产毛笔最为著名。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盛赞这种笔是“紫毫笔尖如锥兮利如刀”。宣州还出现一r制笔的专业户,如有一家复姓诸葛的,便世代以制笔为业。诗人黄庭坚得到一管诸葛笔,欣喜若狂,说它是“千金求买市中无”。
南宋政权移都杭州,文人墨客云集江南。江南一带造笔业也随之兴起。当时湖州(今浙江吴兴)所产生的湖笔,自宋末元初以后,逐渐取代了宣笔的地位,在我国诸多名笔中,荣登榜首,几百年来,一直保持其佼佼者的显赫地位,并与徽墨、宜纸、端砚,并誉为“文房四宝”。 古人称毛为“毫”,所以一般笔管上都刻明是什么毫,那意思就是用什么毛做的。毛笔按制作原料性质,可分为羊毫.兼毫、狼毫、紫去、鸡毫五大类。五类中,又有软毫与硬毫之分,羊毫、鸡毫属于软笔,狼毫、紫毫(黑色的笔头》属硬毫,兼毫则指兼有软硬毫的特点。从所写字的大小上论,又有小楷、中楷、大楷、条幅、提斗的称呼,这些对于挑选和鉴别毛笔是有帮助的。